English

名记者笔下的中国内战故事

1999-10-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董鼎山 我有话说

西摩·托宾年青时曾是美联社驻华记者,由他来写这部新小说是最合资格了。

西摩·托宾(SeymoreTopping)的新小说《北京来信:一部关于中国内战的小说》(PekingLet?ter:ANovelofChineseCivilWar)近日出版。

托宾是位美国老一辈的名记者,是前《纽约时报》编辑室主任,年轻时曾是美联社驻华记者,在中国采访内战的消息。他对国共双方的政治状况都很熟悉,因此由他来写这部新小说是最合资格了。托宾以记录实事的记者出身,虚构小说并不是他的专长,但是这部小说充满当时实际情况的详尽描写,他对各场大战与国共意识形态的交恶都了若指掌。任何虚构小说作家恐不能在图书馆中的调查研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

小说主人公名埃瑞克·金森,是位在北京(作者为适合时代用Peking作为‘北京’的拼音,其实那时北京称为北平)研究道教的学者,结识了一名叫丽玲的医学生。两人常常讨论他对北京的爱,他的政治立场,他对国共双方的看法。丽玲其实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在谈话中发现金森对共产党的同情后,就委托他带一封有关中共向北京招降计划的书信给驻南京的美国大使。(作者注解中说,书中人名都是虚构,但观点都是代表真人立场。当时美国大使是前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CIA情报人员就借此迫使金森秘密探取共产党的情报。

金森笔下的北京是个使外国侨民迷恋的城市,这些外国人所爱上的其实是这个城市的概念而不是实际。在外国人眼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的中国物价便宜,生活舒适,是他们在自己国内所享受不到的。一位在使馆任秘书的人员能够居住在豪华公寓中,雇佣工服务,在华盛顿用低薪租来的斗室怎可与之相比?一位青年外交官有足够的美金费用,租一卖身女同居,还有余款前往琉璃厂购买廉贱的古玩。对这些人来说,中国的内战只引起他们生活上的不便。但同时他们满脸正经向中国人教训民主的意见。

托宾的讽绘点明了美国外交人员的虚伪。书中有一位曾在美国居留过的中国人就说:“我们与英国人、法国人、日本人打交道时,他们从不掩蔽他们是为自身利益。但是你们美国人总是伪善地自称,你们是为与中国友好,是为中国的好处着想。”甚至金森也以为美国对中国颇具好意,责怪中国并不还报。

在男女关系上,作者把这位满怀好意的美国人形容为风流人物,虽然他自称深爱丽玲,但是在旅行时,到处逢场作戏,从不拒绝与女人同床的机会。在淮海会战时,他又有任务带了一封信到北京,促成北京城向共军投降,因而未受战争摧毁。

托宾所写的虽然是半个世纪前的故事,许多当时的问题仍未解决,成为今天报上新闻。共产主义与民主之间的论争更因中国市场经济所造成的繁荣而变本加厉。托宾笔下五十多年前的政治活动分子持牌游行,牌上写“反对美国干预”等等。这类口号如在今日的北京街头出现,不能算作稀奇。而今日美国国会议员对中国的抨击,与50年代的麦卡锡参议员时期又有什么不同?

只有一个现象在半个世纪前尚未见到:美国企业商家与媒体大量输入中国,想尽办法要打入这个世界最大市场。托宾的描绘只证明:共党不共党,民主不民主,中美两国不得不又爱又恨地共同相互依存下去。

 1999.9.14于纽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